6731《皇帝要的東西,拿來 !》

「書聖」王羲之(303-361年)死後二百多年。 中國史上最強大的統治者,「唐太宗」李世民(598 - 649年)出現。 當時的長安人,稱「皇帝」為「聖人」。這「聖人」偏愛上「書聖」,尤其是喜歡《蘭亭集序》,千方百計求真跡。 後來,得悉大臣虞世南,書法師父是「辯才」和尚,師承王義之的七世孫「智永」;又得世南證實,《蘭亭》真跡秘藏於浙江永欣寺,急不及待下旨索取。 這個「辯才」,也不是省油的燈,与來使扭盡六壬,堅決否認有藏寶。 當時的太宗皇帝,年富力強,如日中天,但也奈何不了。軟求?不成。使硬?又投鼠忌器,怕和尚挾寶潛逃,山高皇帝遠,往那裏找他去? [...]

Read More

6730《史上最強奪「字」戰》

所謂「奪寶」,要看動員的規模,才能夠衡量那件「寶」的價值。 像傳說中,希臘神話的《木馬屠城記》:一個城市的滅亡,只為了奪回「天下第一美人」海倫。 中國歷史上,也有一件「無價寶」:《蘭亭集序》,短小序文一篇,28行,324字。 歷朝歷代,不知多少人為它勾心鬥角,嘔心瀝血。只因為出自「書聖」王羲之(303-361)手筆。 先前介紹過:晉穆帝永和九年(353年)三月初,王先生在浙江會稽山,搞「蘭亭集會」,卡士強勁。 有聞名天下的王氏父子(羲之/獻之);謝安,謝勝等當代名仕;共42人,當中 26位 作詩 37首。 [...]

Read More

6729《爭奪一張「便條」》

可有看周星馳的《唐伯虎点秋香》(1993年)?星仔演明朝江南才子唐寅(伯虎)。 片首有一場:唐府後門,群眾聚集,只為等家傭倒垃圾;然後一湧而上,爭奪他的廢棄字画草稿等。 誇張?實情只會更厲害。先前說「草書」,由於這門書法太難,高手極罕有;除了歷史上出名的「張旭」「懐素」等之外,近代只有于右任(1879 - 1964年》)。 民國政府開國元勛之一,著名政治家,教育家,報章創辦人,書法家,號稱「現代草聖」,著有《標準草書》。香港中文版《讀者文摘》,早期常有記載其軼事。 于老的「字」有多搶手?他晚年任台灣監察院長時,發現員工四週小便,不雅,隨手寫公告張貼:「不可隨處小便」。 怎料被當作「墨寶」,多次被偷下來,逐字重新組合:「小處不可隨便」,拿去拍賣行,登大雅之堂,頓成為搶手貨。 于右任尚且如此,何妨唐寅,更何況王羲之?于老寫的便條,古稱「尺牘」,包括:書信,短訊,詩句等,即是今日的 [...]

Read More

6728《飛龍在天:草書》

少年時,隨中文老師何添(已故),課餘學寫字。 時間緊逼,功課沉重,何 sir 惟有抓大放小,傳授中國書法的四大主流:「行」「草」「隸」「篆」。 學生往後的發展,各憑資質造化。其實以上四種,正是中國文字的發展史;論理,應該順時序學習。 看國內學者王立群,講「秦始皇」滅六國,統一文字,元祖應是「大小篆書」:工整端正,法度嚴謹,可惜使用上不方便。 適逢大將蒙恬,發明毛筆,更簡易的「隸書」流行起來,至漢時更普及。 筆者臨摹的「曹全碑」,正是漢帖。當時何 sir 還有教寫「篆書」,古樸厚重,快速略過,志在帶學生一窺堂奧。 [...]

Read More

6727《學邪派,變邪派》

俱說:「字如人,人如字。」是真的。 究竟書法入門,應學那一位的字帖? 唸中學時,中文科老師何添(已故),課餘義務教書法,向學生提出這個問題。 筆者年少輕狂,一定要學「瘦金體」:宋徽宗趙佶(1082-1135年)所創。認為「靚」到不得止了,又「型」;不屑通街都學的「柳公權」。 何 sir 氣定神閑,都費事同你等「憤青」爭抝,好言相勸:「先學用筆,打好基礎之後,臨摹任何字帖都容易。」 有道理。以為要學傳統「名門正派」的王羲之(303-361年),啊欠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