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04《「儀式」:事件的終結》

香港,許久沒有「儀式」了。
沒有煙花,沒有慶祝,沒有典禮,甚至聽不到有籌備工作。
為了抗疫,我們的情况,比六七暴動後更嚴峻。
上一次,劫後昇平,政府為振奮人心,以及替年輕人找出路,開設多個新部門,增加職位空缺;又獎勵警隊;六九年舉辦第一屆「香港節」。
大量人移民離去,不要緊,造就新一代上位。年輕人需要娛樂:陳寶珠,蕭芳芳等崛起。
胡金銓交出《龍門客棧》。張徹有《獨臂刀》。龍剛的《英雄本色》(謝賢)。俱是石破天驚之作。
金庸的《笑傲江湖》,在《明報》連載:寫一個亂世人,在亂世中,妄圖過平靜生活。
以上種種,相隔五十多年,仍屬經典,不停被新一代翻拍,二三四五次創作,重現於電影/電視/流行音樂/舞台劇/電玩等。
期待,一九年社會動亂後,文化娛樂會開出更燦爛的花朶。
可惜,暫時未有。全民受罰:禁禁禁,限限限,隔隔隔。
惟有自己找節目。像朋友的愛貓,急病死了,原定交動物醫院處理。但是在目前的社會氛圍下,會想做多一点点。
於是找寵物殮葬服務,替牠辦「儀式」,代表整件事的終結:瞻仰遺容,火化,取回骨灰,撒在天台花園。
貓死貓還在,期盼可以多陪伴幾十年。說起來有点荒謬,但非常時期,做非常事,對主人來說,是生活的告一次段落。
正是「儀式」的意義。不宜過度,但亦不可缺少,象徵事件的終結。簡單如過年,過節,我們酬神,還願,甚至一家人吃一圍飯,都是這個意思。
去到生老病死,更需要了。否則,好像事件尚未完結,令人憋憋扭扭,妨礙踏出新一步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