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93《縹緲間,想當初》

今年 3 月,第 52 屆香港藝術節,揭開序幕。 這是疫症後,与各地藝術家的再度重逢。當中,最受觸目的,是國立京劇院掛頭牌的《帝女花》。 由國家級的精英演員:于魁智,李勝素,分飾明末的周世顯駙馬,与長平公主。 中國的地方戲曲,從來是「北傳南」;《帝女花》(1957年)出自香港劇作家唐滌生的手筆,卻是極罕有的「南傳北」。 歷代香港人,對此劇耳熟能詳,經典是「任白」的版本;即使後來多次重演,成就俱未能逾越。 為甚麼?一來是任劍輝演的周駙馬,痴迷,真情,寃氣,憑個人魅力,成功帶領觀眾入戲。即使是京劇名角于魁智,仍有不及;這是他們上次來港,首演觀劇的印象。 [...]

Read More

6692《停止窮遊的那一天》

公平說一句:自己也有過「旅行成狂」的日子。 年輕時,總會好奇,好動,活躍;總覺得既有的不夠好,外頭的更好。 又不甘心受上班工作,及父母家庭等拘束,一儲夠錢,就買機票往外跑。 渴望自由,最嚴重的時期,收工後,往機場呆坐,幻想「午夜飛行」去旅行。 去到幾時才醒?很記得 30 歲後,仍在窮遊,即是「揹大背囊」兼「住國際青年宿舍」嗰隻。 有一年,去到蘇格蘭西部,苦雨凄風;晚上又係住當地的「青年宿舍」,排隊入公共浴室淋浴。 人龍甚長,大家持毛巾肥皂,耐心等候。忽然見前方,有位洋大叔,看上去有五,六十歲年紀,滿臉疲勞在站隊。 [...]

Read More

6691《當遊客泛濫成災》

每一個時代,總有每一個時代的問題。 最新是「遊客泛濫成災」,屬全球性。 不只是香港。上海与北京,何嘗不是?旅遊熱点像巴黎,東京,倫敦,威尼斯等,問題更早發生,由來已久。 以 2019年尾,「疫症來襲」作分水嶺。之前,香港已有流行語:「去旅遊,去到盡。」預兆不祥。 後來疫症全球爆發,旅遊的緣分亦去到盡。仍記得,當時的香港,處於爆裂邊緣:內地水客橫行;屯門大媽跳舞聲大夾惡;藥行呃秤劏遊客等等。 還有出動葉德嫻,化身「白衣交通大使」,勸喻各位文明乘坐交通工具。 [...]

Read More

6690《「小輪」傾側,「纜車」排長龍》

當旅客大軍壓境,「香港 3 寶」面對的逼切問題:大寶「電車」是「擠」。 二寶「山頂纜車」是「排隊」,仲要係超長嗰隻。又可能為「龍年」應景,龍頭見首不見尾,長上加長。 中環花園道的纜車站前,恒久以來排長龍,已屬常態。 厲害在排到上山。原來有部份聰明遊客,為免總站擠逼,往第二站「梅道」(May Road)登車。 放是該站前,又出現長龍。有朋友住在附近的麥當奴道,早上出門:咦?何解人龍排到上來? 並出現糾纏現象。排排吓,也不知是從「梅道」站,排落「花園道」總站?或調轉頭,從總站排上來?好亂。 [...]

Read More

6689《「香港 3 寶」之 電車特使》

廣東有 3 寶:「陳皮」,「老薑」,「禾桿草」。 香港也有 3 寶:「電車」,「山頂纜車」,与「天星小輪」。 完全与農務無關,俱是城市的運輸工具,仍在日常運作中,不是旅遊裝飾品。 香港亦並非旅遊城市,我們追求工作,實幹,財富;論風水,屬「俗富之地」,文化風雅?沒份。 但既然各路英雄賞面,小小地方被抬舉坐擁「3寶」,惟有努力配合;致使每日上班族,与各地遊客,展開近距離「詠春」式搏鬥,只求俾條生路行吓。 且聽 3位交通特使的實况報告。第一位是「電車」:遊客是行為最難測的生物,無定向,無時限,無處不在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