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01《去到盡:自願安樂死》

筆者一向倡議「長命百二歲」(120歲),鼓勵大家打造「第二/三人生」。 可是近年有另一種說法,認為「長命太苦」,身體力行,往瑞士合法「自願安樂死」,成為國際新聞。 這回事,其實不新鮮。在古代日本山區,曾經有長者為免拖累家人,分薄資源,獨自上山求凍/餓死。 拍成電影,就是《楢山節考》(1983年)。當時日本經濟壯旺,社會富庶,觀衆紛紛喊慘。 乘機優化安老政策。不料 40 年後,日本人窮了,老齡化問題漸趨嚴重,成為不可承受的巨大包袱。 曾經有多部著作及電影,從不同角度,探索「老人」問題。有塗脂抹粉,有憂鬱沉重;或故作輕鬆,或灰到爆。 [...]

Read More

6500《逐漸,走上優生之路?》

家人患精神病,不需要檢查,不需要特異功能,很多已一早預知。 尤其是長者,見多識廣,有足夠的生活經驗:看過起頭,目擊結尾,免卻錯誤期望,明知不會有好結果。 當事人沒騙你。自小懶,蠢,倔。奇在有種莫名的執著:不學,不改,堅持一錯到底。 去到 60 歲,仍是懶,蠢,倔,一切如舊,一切沒進化。當然是半生潦倒,一事無成,淪為身邊所有人的包袱。 通常,痴心的總是父母,放不下,捨不得,仍會繼續操勞。奇在當事人不懂感恩,總是嫌受束縛看管,慣性嘴藐藐。 及至父母離世後,領受所有遺產,以為可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。不料缺乏長輩看顧,与社會沒法接軌,總是鬧出亂子,也不知如何收拾? 山殘水剩。到最後,人見人怕,惟有靠政府供養,繼續消耗地球資源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9《同是家人,你痴我未痴》

家有精神病患者,最令人傷心之處,是你我的音容笑貌,竟然十分相似。 同是一家人,同是品性善良。但是為甚麼,偏偏你有精神病,我沒有? 小時候已察覺:家中這一位比較弱。在家要人幫,在外要出力維護;逐漸發覺,大家幫無可幫,十分疲累。 喂,我也要成長,我也要自由,我也想要幸福生活。為甚麼你的無能,竟變成我的責任与包袱? 正想摔掉,獨行遠去。忽然對方挨過來,眼濕濕的望著你,無限信任依賴:「請我吃早餐。」唉,算了吧,怎忍心放下? 偶然少看顧一次,或不耐煩,或不週到,對方忽然發癲:大吵大鬧,單刀自割,雙刀拍門,或騷擾看更及隣居。怕未? 當然不肯看精神科。即使肯去,回家也不肯吃藥。試問:一個人如果肯正常求醫,正常吃藥,還會是精神病人嗎? [...]

Read More

6498《精神病人的温馨提示》

寫專欄這些年,最大發現:讀者的反應,往往出人意表。 以前靠讀者信;後來靠電郵;近年看社交媒體。 論數據,近期獨佔鰲頭的,竟然是《雪櫃食物,神秘消失中》(6月14日)。 2 是《AI 鬼故事》(6月10日)。第 3是雙胞胎:《揾錢,走動,識朋友》(6月19日);以及《無我,無常,求寂靜》(6月20日)。 總結各方面的反應,比較關心的是「精神病患者」。6月2日荷里活廣場的雙殺案,將這問題再度凸顯。 在外斬人,大家眼見。在家發作,才真正是有苦自己知。同樣是「未解決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7《眼前無路「不」回頭》

當舊的去了,新的未來。這中間的空窗期,点算? 看本版同文吳沚默,最近寫朋友經營美容院:辛苦捱過三年防疫,以為最艱難的時期已過去,不料生意未能復常。 惟有靠積蓄,苦苦支撐。但眼見一盤賬出的多,入的少,坐食山崩,能不心焦? 相信不只這位朋友。香港很多經營者,正面對這種境況:「眼前無路想回頭」。 原是《紅樓夢》名句。人之常情,當我們前無去路,很自然,希望可以往回走,重現舊時好景。 卻不知道,正是因為舊的一套,已山窮水盡,連路徑也沒有了,怎可能仍妄想,找機會延續下去? 紫微斗數的定律,是「武曲」「化忌」(2022年)之後,當一切中止斷絕,下一步必然是「破軍」「化祿」(2023)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