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香港步入十二月,金融海嘯的餘威仍在。
有位國際名牌的香港區負責人,剛從歐洲總部述職回來,一坐下,即長嘆:「無常啊,無常啊!」
他感歎全球生意萎縮、收入銳減,管理層全體被炒,物換星移,人面全非。
當初從壞轉好,沒聽見他悲鳴。
今日從好轉壞,即驚呼「無常」到。
奇怪,似是他剛新發現這現象。其實「無常」一直存在我們的身邊,無處不在,又無時無刻不在。
像曹雪芹的《紅樓夢》,根本就是一本「無常」專門書。內裏的文字迷魂陣,繁花似錦,金雕玉琢,精緻到了極處,華麗綺旎亦到了極處。
可是最好看的,反而是「無常」像幽靈般,約隱約現,半明半滅,在燈火樓台、偎紅依翠之間出沒。
第一回先有《好了歌》(「凡好必了」)。
廿七回有《葬花吟》(「明年花發雖可啄,卻不道人去樑空巢已傾」)。
第五回警幻仙子十二曲之中,甚至有一首開正名《恨無常》(喜榮華正好,恨無常又到」)。
所謂「無常」,根本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只要我們存在此念,內心即清如水,明如鏡,對於辦公室的是是非非、恩恩怨怨,應該可以放下。連個人生死也可以無常,其他像寵辱、升降、聚散等細節,還有甚麼值得痴念?
《紅樓夢》在這方面的描寫最深刻。歷來讀者看此書,許多人以為林黛玉入榮國府是開端。
其實那已是第三回:一個外人,無權無勢,初來報到,加入一個大集團,往後會有甚麼奇遇呢?讀者俱有代入感,我們各自也做過「林黛玉」這角色,因此很容易有共鳴。
不過全書的真正序幕,其實是出現在第一回,竟是一宗女童失蹤案。為甚麼偌大的一本長篇小說,由這宗細眉細眼的瑣碎事件開始?好像很不夠氣勢。原來
貫通全書的,正是同一個主題:「無常」。
失蹤女童本名甄英蓮(真應憐),生於姑蘇城一個小康之家,父母鍾愛到極;可是三歲之時,元宵之夜,家僕抱她上街看煙花,不幸被拐走了,從此下落不明。
愛女失蹤,父母悲疼欲絕,無心料理家務。不久又逢鄰居起火,逐漸走上家破人亡的不歸路;本來一個幸福家庭,就這樣沒原沒故地,霎眼之間消失掉。
這名失蹤女童,後來在書中再出現,已失去了幼時記憶,長得溫柔美貌,換了一個新名字「香菱」被人賣來賣去。
薛寶釵的哥哥薛燔,為爭奪她而打死人鬧官司,於是才舉家搬入京師,寄住在賈府。後來香菱入大觀園,跟眾姊妹學詩遊玩,也曾有一段短暫的幸福日子,不久被薛燔收納為妾,再遭正室夏金桂虐待,幾乎被折磨而死。
香菱的不幸,在於她本是正常、富裕的人家出身,原是小姐之命,但誰料到遭人拐賣、失去記憶、淪落為低下侍婢,還數度被陷害凌辱?
而小孩子遭人拐帶,從古到今,根本是經常發生之事,防不勝防,查無可查,究竟應向那一方面追究?
曹雪芹揀選這失蹤案為全書序幕,說的正是「無常」:英蓮被拐、家破人亡;跟後來賈府的衰敗,眾少爺小姐淪落,完全是一個大小的對照。
當初,甄父抱小女兒英蓮,倚在門外看街,是何等幸福歡喜?誰會預見這家人的悲慘命運?
有一僧一道經過,指小英蓮大哭,吟了四句詩:「嬌生慣養笑你痴,菱花空對雪澌澌,好防佳節元宵後,便是煙消火滅時。」甄父想追問,僧道卻已遠去,待他後來歷盡災劫,才終於醒悟,原來一切親愛恩義俱是虛幻。
其實「痴」的,豈止是甄父?
○七年金融危機尚未爆發,多少人仍爭逐名利,醉生夢死?及至○八年秋後,海嘯席捲全球,仍有人渾渾沌沌,痴迷未醒。
像美國三大汽車集團的總裁,往華盛頓國會伸手要錢之時,竟是坐私人飛機。又像國會議員要求三大車廠員工減薪之時,回應竟是:「三年之後」。還有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,剛被美國政府貸款挽救,再次被揭發管理層在豪華渡假酒店開會,繼續享受奢侈生活。
也難怪他們,試問夢見繁華誰願醒?且由得他們痴迷下去,直至滅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