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巧合,中國幾部最出色的長篇小說,一律是「反書」。
所謂「反書」,即是作反之書:反傳統、反建制、反道德,膽大包天。
不過為免被禁,以及為流傳後世,通常總在尾段加上一個回歸建制的大團圓結局。
於是出現頗滑稽的場面:那管前中後鬧翻了天,敢把皇帝拉下馬,但去到最後,必定息事寧人,和氣收場。
《三國演義》是各出奇謀爭天下,結局是勝者為王,出不了前朝的統治模式。
《西遊記》的孫悟空反叛到極,不過完成護送唐三藏的任務之後,下場是被天庭統戰賜官,從此位列仙班。
《水滸傳》108條好漢,落草為寇、痛快過後的結局,竟然是去征討另一群反賊,爭取當權者的認同。
《金瓶梅》淫亂放肆,有相當高的文學水平,可惜作者提供不到前景,收尾草草警世勸誡讀者了事。
當中,只有曹雪芹原著的《紅樓夢》,是徹頭徹尾的反叛,誓不低頭。
因此,亦是徹頭徹尾的悲劇(「好一似食盡鳥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。」)
現時市面流行的是通行本,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手筆,華麗章節中危機四伏,處處預告將來無可挽回的毀滅性的大結局。
但是後四十回則由高鶚續上竄改,變成較「甜」的通俗版本,近二百年來廣為流傳,讀者最熟悉那段掉包婚姻:林黛玉被換上薛寶釵;還有最終賈寶玉考科舉高中,抄家之後恕罪平反等富貴收場。
這個結局,將曹雪芹的原本創作意圖,完全扭曲。
不過亦有評論家指出,若非高鶚這一改,《紅樓夢》早在乾隆時已被全面封殺,還怎能流傳下來?此說亦不無道理。
可見「妥協」,是第一生存之道。
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,《紅樓夢》是一條脈絡分明的主線。
它上承《水滸傳》,下啟民國時代的胡適、魯迅、張愛玲;再流傳到現代的二月河、台灣的白先勇、香港的亦舒、胡菊人、鍾曉陽等,纏綿不斷。
毛澤東曾大力提倡《紅樓夢》,國內非常流行「紅學」,像香港去年逝世的民建聯主席馬力,生前亦是一位紅學家。
不過現代一般年輕人,閱讀《紅樓夢》有困難。
主要阻力是第一、二回的寫作手法,時空倒錯、真假虛實交替,往往令讀者看得一頭霧水,於是隨手放下。
很可惜,如果放在西方,我們會稱之為「意識流」,高高捧上神檯還來不及。
淪落在中國,讀者抗拒也沒奈何。不如先由第三回,林黛玉初入榮國府(「賈雨村寅緣復舊職,林黛玉拋父進京都」)讀起。
林小姐當時約十二、三歲,母親早逝,父親因經常出差,無暇照顧,惟有將她交託給外祖母史太君。
這位外婆並非常人,她來自有財有勢的「金陵四大家族」之一,嫁給同樣顯赫的賈家,住處正是榮國府。在當時,是富貴榮華到了極處的豪門巨族。
現代人很少再有這種家族式的觀念,但情況與大企業大機構很相似。
俱是表面上風光,內則人事傾軋,黨派林立,互相競爭又互相勾結,明爭暗鬥,複雜到不得了。
林黛玉一個孤女,隻身入榮國府,正如現代一個普通打工仔女,初入一間大機構,乍驚乍喜,又有點無所適從。
可以在此安身立命嗎?從此努力工作,可以一路升職加薪、平步青雲、加入董事局?
抑或有機會受老闆賞識?成為近身心腹,不必苦幹,卻又尊貴,最好還可以接近大老闆的子女,嫁入(或入贅)豪門一家親?
當時林黛玉的想法比較保守;她聰明絕頂,博覽群書,是個有學識有家教的少女。書中寫她一邊進府,一邊盤算:「常聽得她母親說過,她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,她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的僕婦,吃穿用度,已是不凡,何況今至其家。因此步步留心,時時在意,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,多行一步路,生怕被人恥笑了她去……。」
這兩句:「步步留心,時時在意」,是上班族的金科玉律,辦公室即使更豪華舒適,也不是你的家,觀念一定要清晰。
跟那兩句也重要:「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、多行一步路」,即謹言慎行,表面上容易,卻極少人做得到。
即使是黛玉,她入府以後,當逐漸熟悉環境人事,不禁率性而為,流露真心喜惡,怎只多說一句話?多行一步路?鋒芒太露,悲劇性格注定悲劇收場。(下回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