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21《從「唔化」到「化」》

最近論「唔化」,想不到讀者反應熱烈,看來同感者衆。
原先是說「紫微斗數」的「四化」。其實回頭看,更早是讚「四哥」謝賢(10月26日專欄),文末一句:做人最緊要「化」。
無心之言,卻是近期社媒最高收視,勝過《一千零一夜》中東系列;看來大家俱受「唔化」困擾。
不只是父母長輩,很多時候,包括自己,面對各種轉變,多希望可以看「化」。
筆者有體驗:曾經為弟弟之死,深受困擾,甚至有抑鬱的傾向(期間仍準時交稿),非常之「唔化」。
後來,怎樣變成「化」?要多謝聰明朋友,死拖活拉,在今年奥運前,往法國旅行。
原來在出生地(香港)的逆時區,可以更加抽離,像局外人般,終於看得較清楚。
像弟弟遭遇的問題,不是要「加」;剛相反,因飲食/旅行/享樂過度,應要「減」。
但他堅決不肯,繼續放縱,身體負荷不到,於是得到預期中的結局。想通了,看開了,筆者從「唔化」變「化」,釋懷。
這是生活中,衆多例子之一。有時候主動,像釋迦悟道於菩提樹下;少年李白江邊遇老嫗「鐵柱磨成針」;因緣際會,靈光一閃,綜合以往的學習与經歷,忽然醒悟。
亦有被動,要靠人「点化」。那個「人」不必「高」,很可能是路人甲乙丙;無心一句,卻令人開竅,如當頭棒喝。
像著名民間故事《周處除三害》。主角周生一向是土豪惡覇,卻「自我感覺良好」,為民除一害蛟龍,二害猛虎之後,自以為威威,好得戚。當老百姓告訴他:「第三害是你呀!」
醒醒,原來自己咁乞人憎!毅然從軍去了,精力得到發洩渠道,不再為禍人間。這是周處轉「化」的經過。不幸,更多人是「点」不「化」……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