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本版同文,引用銀行的調查報告,說香港 Z 世代,七成「工作為旅行」,於是有「買樓無用論」。
真的嗎?無休止的爭辯,只看你身處的時代,看誰佔大多數?
美國那邊也有發表報告:現存人口,最有錢的是「嬰兒潮」一代;即是戰後出生,現今六/七十歲年紀,消費力最強。
香港亦一樣,刼後昇平,百廢待興,只要肯捱肯做,上世紀八/九十年代買樓,至回歸前,通常升值四倍(起碼)。
回歸後,第一次出現「負資產」現象!但只要捱得過,仍可以升两至三倍;儘管其幅度及速度,已不及往時。
亦因此,Z 世代會為物業轉手的「微利」,而沾沾自喜;無奈,只怪出世遲了,生於香港的富裕年代,再沒有買樓的狠勁。
其實不只香港,大城市像倫敦,紐約,東京等,總是「戰後買樓輩」最發達。自古「長安不易居」,現代人慣說「樓奴」,非常負面,認為買樓是束縛与揾笨。
卻忽略了,物業升值,以及收購重建的潛力;小業主不用炒,不用求,即暗中獲厚利,悶聲發大財,而且好在不用交稅。
其後,也不是沒機會。有「七十後」買樓,本來可以安居樂業;但 2000 年急不及待放售,賺來的數百萬,顧住「風花雪月」去了,改租屋住,以為「樓價跌,再買返」。
這件事,當然沒發生。玩樂過,享受過後,現在五十多歲,仍然租屋漂流;同時,接近公司的退休年齡;銀行對他們亦不再友善。
惟有立定志向,投入新時代:加入「申請公屋」大軍! 奇怪,「成家」不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嗎?即使是小鳥,螞蟻,蜜蜂等也要築巢。自住總要有一間吧,為甚麼要交人代勞?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