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59 【《女殺手》不是「殺手」】

香港電影對荷里活,以至對全世界的影響,最重要是「動作片」,已無可置疑。
伸延至另一点:女演員走上動作路線。
我們不自覺,很自然地這樣發展。以二次大戰後為界,港產片繼承中國的舞台戲曲傳統,早已有「女俠」的存在,女人當然打得。
与西方人截然不同。他們表面上尊重女性,但是在傳統的「騎士文化」,女性永遠是「被拯救」的角色,只負責穿低胸裝尖叫。
反而是著名女星,薛歌妮韋花(《異形》系列),最早留意到:西方電影文化,對女性的重視程度,遠不及港產動作片的「女俠」。
彰顯中西文化的重大分別。像最近,法國大明星阿倫狄龍(1935 至 2024年)逝世,經典作品《獨行殺手》(1967年),曾經掀起全世界的「殺手」潮流。
可是在香港,早他一年前,已有陳寶珠的《女殺手》電影系列(1966年)。據楚原(已故)講,主要是受西方占士邦電影啟發。
同期,並有《黑玫瑰》,《黑野貓》,《大師姐》等等,統統由寶珠姐飾演,統統要打。
西方要去到法國洛比桑的《墮落花》(1990年),才有「女殺手」的出現;觀念上遠落後於香港。
並有道德之異。寶珠姐的衆多角色,雖然打餐懵,通常總有倫理包袱:行俠仗義,劫富濟貧,「忠」字當頭,並不是西方那種「收錢殺人」的職業殺手。
阿倫狄龍与《墮落花》妮姫達等,卻是追求個人自由,往往為擺脫組織(政府)的控制,而開始出事。這亦是中西方社會的分別。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