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寫文題材枯竭,找不到靈感時,点算?
張愛玲在上海的黃金時代,會抓起菜籃,往街市走一轉。
英國作家毛姆(Somerset Maugham),建議你上街坊小餐館,多看多聽多收料。
筆者則喜歡坐電車。可能是「開放式」車廂的關係,乘客通常大鳴大放,不設防,完全不介意公開請真話。
像今日的題目,非常港式,來自一位建築業朋友,批評最近多宗意外,其實源自中層管理的青黃不接。
太多舊人離去;太多新人進場;太少溝通諒解;太大距離落差……。
偏偏新管理層,為顯示權威,特別多指指点点,說三道四,當舊人死嘅,強推新一套,不惜高壓執行。
工友点反應?為保飯碗,惟有聽住先,做住先,你話咁就咁,於是有「如何如何,卒之跌落河」之金句,睇住你出事。
尤其是建築業,並非舊的一套必定好,但是固有傳統,自有其道理。譬如說「拜神」,似是鼓吹迷信;可是以往的英國人,日本人等,都會尊重本地習俗,工友們要拜就拜。
不只開工拜,出事後更加要拜。業內人士都知道:那個地盆沒死傷?根本屬高風險行業。
偏偏新管理層拒納;新工友又多南亞人士,言語不通,普遍拒絕學習;上歪下缷,合作共「輸」,試問怎會不出事?
正如上世紀七十年代,香港建築業興旺,從業員來自五湖四海,亦需要長時期的磨合;過程中多折損,現在不過是歷史重演,但溝通更難,文化差異更巨大。
惟有乘電車時,高談濶論發牢騷。好在電車多開大窗,空氣流通;面對時勢轉變,種種波折錯失難免,讓一切隨風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