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沒留意:我們的日常消費,看似以實用/價格主導。
其實更重要的,是「感覺」。
如果吃飯純粹為「飽肚」,大可以叫三大碗白飯,撈免費豉油,再加点熱茶,自製日式「茶漬飯」,搞掂。
境況差了,買「两餸飯」,好在感覺上有得揀,似是餐餐有两/四/五/六/七個餸咁,得所謂「幸福感」。
或潮流興,北上消費,大讚平/靚/正;同時拚命踩香港:貴/醜/劣;只為掩飾「我窮了,消費不起」的事實。
所以收得你貴,不是淨賣品質,更重要是令你「感覺良好」。但怎能做到?於是分格調之高下。
亦是在「茶記」飲香濃咖啡,与在「半島酒店」大堂,嘆名牌咖啡的分別。
等於請你吃「日式放題」,与「懐石料理」的分別。還有,快餐店有「海南雞飯」,文華酒店也有,你選擇那一種?
論命理,凡是有「天厨」,「天才」星,以傳統看法,最好命主「貪狼」,可從事飲食業,兼具競爭/比拚/攻擊等狠勁。
或「廉貞」「化忌」:化悲憤為厨藝,不見血不罷休,並講究美感,精益求精。
可是飲食也有潮流之分。從上世紀六十年代,法國興起「新浪潮烹飪」(nouvelle cuisine),掀起簡約之風;至廿一世紀的「分子料理」(molecular gastronomy),將飲食進一步「精華化」,愈來愈重視賣相。
配合「手機拍照」的世界潮流,於是「太陰」抬頭:漂亮,温柔,輕巧,高格調;与傳統中菜的「大開大閤,盤滿砵滿」等違背,互相揣摩學習,正是目前的趨勢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