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75《寫毛筆,行氣活血》

常提及:「讀者的反應,往往出人意表。」
四月初寫中國書法系列,已預期反應一般;可是看社交媒體的反應,簡直創新低。還有朋友坦白講:「沒興趣。」
接受唔到咯,竟然沒有人肯「与王羲之做朋友」(4月2日)!心情跌落谷底。
幸好暑假就快到,多處舉辦「硬筆書法比賽」(包括《星島日報》)。
中大醫學院又發表研究報告,經两年觀察:長者勤練書法,有助促進腦部健康;可改善認知障礙,及阿兹海默等症狀。
收到這些積極推廣的好消息,當然歡喜。但留意到說的是「硬筆」;至於中大醫學院的報告,沒提及用筆的軟/硬?估計應是用傳統毛筆。
西方人的書寫工具,一向是「硬」。中國人為甚麼竟「軟」起來?一定要問秦始皇的大將蒙恬(公元前250年),《史記》說他用兔毛作筆鋒,提高書寫效率,亦直接將竹簡上刻的「篆書」,提早發展到寫於絲絹上的「隸書」,對於文化傳播有深遠影響。
發展到現代,用筆當然是「軟」不及「硬」,很多人甚至討厭用毛筆,嫌麻煩。
同意。可是撇除書法上的美感,以及表達的藝術水平;用毛筆寫字,確是有關「血氣」,能促進腦部/眼睛/手部的聯繫,以及血液循環,可以理解為一種「內功」,現代說法是「內部小體操」。
只有親身經歷才明白:用毛筆寫過一篇字後,通體酣暢,意識澄明,有種「自我提升」的良好感覺,非用「硬筆」者能體會。
對現代人來說,當然是一種奢侈享受,所以中大的研究對象,集中在 55 至 75 歲長者。如果寫的是毛筆字,相信效果更佳。
甚至是一種對靈性的追求。世傳用毛筆抄《心經》,能實現願望,很有道理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