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寫寅次郎《黃昏日落,荒山趕路》,說他踉踉蹌蹌,走到古寺,幸遇上老婦人指路。
竟忘了補一句:這位婆婆演員是誰?
大有來頭。原來是日本「大女優」原節子(一九二0至二0一五年)。專演賢妻良母,地位相當於我們的粵語片女星白燕。
代表作《東京物語》(一九五三年)。她永遠心平氣和,勇敢堅定地,面對人生的逆境。
完全是日本女性的典範。她客串這部《男人之苦》時,年事已高。可是對著寅次郎,像觀音姐姐下凡,提点這個頑皮小弟:「也要有個打算。」
在那一刻,寅次郎若有所悟。可惜像我們大多數人:力小願宏,意軟心痴。當返回城巿後,貪圖熱鬧高興,沉迷吃喝玩樂,繼續在紅塵中打滾。
寅次郎沒有改。從他少年輕狂,中年潦倒,到死去時一無所有,失敗得非常徹底。
唯一的優点是「善良」。卻成為家人的負累。物質上的缺乏,現實中步步艱難:貧窮,借貸,欠債,受白眼,被排擠,逐漸令他成為苦澀寒酸的老人。
論理,他自作自受。論情,他只會索取,不懂施予。對人沒付出,沒責任,沒承担。
問題是:你怎樣看待他們?
寅次郎沒騙你,自小頑劣,父母早知道這是個「不肖子」。原本我們每一個人,俱有一生的機會与時間,努力學好/優化/改進,可惜寅次郎沒有。
這樣說來,是否應將他們拉去集中營,集體處死,免嘥米飯?那是納粹黨的滅絕思維。
甚至將死期提早?唸幼兒園時,凡是功課跟不上,資質魯鈍,性格討厭者,統統殺掉,免父母將來傷心。
如果我們信奉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;或「強權即公理」等等;好應該這樣處理。
可是不。天生我們有「不忍心」,「慈悲心」,怎可能這樣對待其他人,甚至推及至衆生?
寅次郎一生放浪任性,後來必然受苦果。那是他的選擇,傍人沒法阻止壓制。但是看到他老來貧病,於心不忍;即使是陌生人,總想幫一把。
電影裏的寅次郎,仍有妹妹与妹夫一家,替他收拾殘局,第五十集終結,偏甜。
較真實的版本,應該是山田洋次導演,另外拍的《弟弟》(二0一0年)。由另一位諧星,笑福瓶鶴亭,演那個一事無成,可愛又可惡的弟弟。
救苦救難的「觀音姐姐」,不再是原節子,改由吉永小百合担當。弟弟一生改不了,老來在院舍臨終,在姊姊的愛護下,終於安詳上路。
個人的力量,僅此而已。去到山窮水盡之時,其他的惟有靠政府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