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83《多面相,多功能》

我們看最原始的戲劇,黑是黑,白是白,角色定位清晰,忠奸分明。
正如早期的社會,仕農工商,男尊女卑,貧富懸殊,階級不可逾越。
至今,歐美仍極之講究「血緣」(bloodline)。
老派中國人也有一句:「龍生龍,鳳生鳳,耗子(老鼠)的兒子會打洞。」
印度社會更厲害。以宗教信仰,嚴分出身階級。天生是基層「賤民」,一生都是「賤民」,永不翻身。
直至佛教的出現:信輪廻,信因果。但是憑後天的努力,發揮天生的「慈悲心」,「不忍心」,配合智慧,我們仍可以創造幸福的人生。
譬如我天生貧窮,天生殘障,或天生是女性。是否等於一世被歧視及排斥?
不。諸法平等,諸法皆空,不應受「形相」的限制,於是有「非男非女」,「亦男亦女」的說法。
最近歐美社會,時興的「非二元性別論」,其實佛教更早倡議。
當中,最突出的代表,正是觀世音。看《楞嚴經》,記載祂有三十三變化,部份是女身:比丘尼/女王/國王夫人/命婦/大家族童女等等。
為甚麼需要多種身份?「三十三」僅是象徵,代表無窮無盡,方便我們在人類社會生存。
中國儒家道統,响往和平,秩序,穩定。這固然是好,可惜看歷史,往往事与願違。當儒家崩壞,道德淪亡,人民何去何從?
像東漢末年,天下大亂。或晚唐,藩鎮割據。或南宋積弱,外族入侵等等,社會及政治體制,俱要作出轉變。
即使是最高統治者,像明朝的建文帝,被叔叔燕王棣發兵奪權(「靖難之變」一三九九至一四0二年),他焚燒宮殿出走,據說曾喬裝僧人,平民,以及各種身份,成功逃脫,至今仍有許多揣測,下落成謎。
但要是建文帝「不變」,企定定,堅持以天子之位,与燕王對決,恐怕早已性命難保。
不只建文帝要變,天下臣民都要變。燕王奪位,對儒家道統,正是一次殘酷的考驗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