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學時有英國文學課,有同學仔為莎士比亞感悸動。
個人的震撼,卻是來自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。奇怪,這明明是美國作品,怎會納入港英課程?
讀後幾十年,卻是「利多於弊」。希望現代的中學課仍有教。
故事很簡單:孤獨老人出海,捕獲大魚;回程時,大魚被群鯊吃掉。 完。
即是香港人所謂的「渣都冇」。少年時心熱,替老人大感不值,一切投資努力,不是應有合理回報嗎?
不。海明威告訴我們:原來人生在世,你付出所有,不等於你有等價收獲。
仍很記得,全書結束時,老人怡然自得,心境滿足平靜。
老師向我們講解詳盡,大家考試照答。但其實,個個都???要是仍記得,若干年後,終於恍然大悟。
原來我們每個人,心目中總有一個高峯。有人是愛情,有人是結婚,有人是買樓。或創業,或供養父母,或開一部林寶堅尼等等。
各適其適,莫失莫忘。經長期專注努力,不停付出,再加上一点点運氣。像老人大半生等待,才遇上大魚,也是無可奈何。
那種一生一遇的機緣,曾經有過,已十分歡喜,屬最高回報。
往後,大魚甩皮甩骨,自身的處境,以至其他人的看法等,統統不重要。求仁得仁,於願足矣。
所以老人「心境滿足平靜」。原來,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結局。
否則,一切与我們何干?恁教你富貴榮華,全人類崇敬,威水到不得止了。卻不幸發覺:自己竟上錯山,沒有登上你心目中的高峯!死未。
絕非講笑,非同小可。尤其是到咁上下年紀,花費大半生的時間精神資源,才知道攪錯。那種痛,絕對具毀滅性。
試問還怎能夠「滿足平靜」?餘生活在無窮追悔怨恨悲愴之中,等於置身地獄。
應趁年輕時,物色自己的高峯。年長時回望,如果曾經上過去,還有甚麼遺憾?這一生總算沒枉過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