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00《深夜伴我行》

有關与亡者的溝通,筆者的親身經歷,是使用《地藏經》十二回的方法。以往曾詳述,不贅。 西洋人士又如何?繼續米高克萊頓(《侏羅紀公園》)的搜靈之旅,為尋找亡父,他加入當時的「大英靈魂研究學會」。 原來「靈力」也有許多種。像昨日提及的老婦,素未謀面,竟能夠形容出,他在剪片室的工作環境,屬於基礎的「心靈感應」。 進一步,有占卜/算命/通靈/塔羅牌/水晶球等等。學會的四十位導師,吹水者居多,但當中不乏高手。 米高也不是省油的燈。他上門之前,自訂五点原則:第一,不透露個人資料。二不譗訕。三不露餡。四保持腦中空白狀態。五,對方講乜都敷衍。 除了老婦之外,另一位他認為「有料」的導師,用的是「觸感官知覺」(psychometry);又稱「觸靈」,曾經有部韓國驚慄片以此題材。 那是一個矮小,機敏,長相一点也不討好的男子,坐在安樂椅上摇呀摇。所謂「觸靈」,顧名思義,他像獵犬尋失物一樣,需要一件來客的貼身物件。 [...]

Read More

6398《「靈異」不等於「幸福」》

為乜咁多人,裝神弄鬼,不惜使出洪荒之力,去證明自己有「靈異體質」? 像日本的麻原彰晃。美國的查理斯文遜家族。還有明末清初,「白蓮教」的徐鴻儒,號召帶領各位上西天。 諸如此類。原因不難理解:生活太苦了,又悶,沒法解脫。建制沒出路,未來沒前景,惟有仰望超自然力量。 人人渴望見神仙。於是「神仙」應運而生;你夠胆認,有人夠胆跟。 那是我們憧憬,加美好想像的效果。像電影《殭屍先生》(1985年)等系列,只要林正英師父一出,大家那顆驚恐的心,全定下來:「師父救我!」 可惜現實生活裏,真正的「靈異體質」,沒有影視作品般有型。 最傳神的驅魔人,應該是《幽靈人間》(2001)的劉永:麻甩,隨意,不修篇幅,生活潦倒。唔知点解?無端端做咗這一行。所以說許鞍華導演「有料到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397《第三類型接觸》

終結「靈異體質」。應以第三類型,在人類社會,為數最多。 第一類型:可見可聞可接觸,極罕有。第二類型:感覺(feel),亦不多見。 第三類型接觸,泛指「轉述」,「引用」,「二次創作」,及「藝術加工」等。 最高段數, 首推中國的《聊齋誌異》。作者蒲松齡,未必有靈異體質,亦未必有親身體驗。 全是聽回來的故事。但是好文筆,寫得精練傳神,而且感情豐富。於是超越時空,觸動歷代後世人,是很難得的成就。 甚至西方文學,亦難項其背。主要原因,是他們受宗教影響。在十九世紀之前,普遍認為靈體等於魔鬼,沒有「人」与「情」的成份。 及至英國文豪狄更斯,最具社會良心,及人文主義。他与當代多位名人,包括柯南道爾,葉慈等,創立劍橋大學的「靈魂學會」,倡導「靈魂是人死後的殘留」,至今仍活躍運作。 [...]

Read More

6396《第二類型接觸》

繼續「靈異體質」。第一類型最強: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可与靈界直接溝通。 第二類型稍次,純粹講「感覺」,最常使用,潮流興說「feel 到」。 稍嫌空泛,任你嗡。中國人有句「眼見為實」;西諺亦有云「seeing is believing」(看見才信);還有一種「目擊證人」;見過畢竟較實在。 但是亦不可以小覷「感覺」。屬眼/耳/鼻/舌/身/意「六識」之一。像先父四歲失明,儘管眼不能見,卻是筆者所認識的人當中,靈力最強的一位。 包括預知能力,以及對靈界的接觸。正是全部靠「感覺」,敏感程度令人不安。 即使是筆者,資質遠遠不如先父。可是那一年,陪他往跑馬地黃泥涌道睇樓,經過厨房時,無端端毛骨悚然,亦純粹憑「感覺」(3月3日《空間留下的記憶》)。 [...]

Read More

6395《第一類型接觸》

有關「靈異體質」,很多人渴望擁有;更多人表示強烈反感。 正是筆者先前所說,真正「有料」之人,寧願保持謙卑,低調 ,与緘默。 因為人性裏頭,一方面對靈異感好奇;另一方面,對不認知的事物,必定帶恐懼,抗拒,排斥,甚至可以極端至毀滅。 亦有妒忌与不忿:憑甚麼上天單獨益你,給你看見?卻不益我,偏我看不到? 更嚴重的,是你挑戰我一直以來,所認知及熟悉的生活範圍。 我們自小受教育,對外接觸,離不開眼/耳/鼻/舌/身/意。忽然之間,你說有靈異「超然物外」,等於動摇我的安全世界。 於是敵意反撲。最常見:「你眼花!」「你嗑藥!」「你飲醉酒!」「你講大話!」之類。一定要你認錯及否定自己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