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参加了一位長輩的喪禮,非常蹩扭,感覺不良好。
原因很簡單:「分裂」。亡者是傳統中國人,家傳世代道教徒,忽然走了,可能沒機會交帶身後事,從海外歸來的子女,以西方宗教儀式送行。
過程乾淨,莊嚴,程序分明,像一個牌子的公關活動,無可挑剔,卻与亡者無關。
尤其是唱聖詩的環節,團員穿舊波鞋殘牛仔褲,似「入錯棺材死錯人」多一点。亡者生前以信奉道教為榮,与筆者常討論宗教問題,信扶乩,拜呂祖,忽然離世,我們還以為有一場「破地獄」。
其實喪禮是告別儀式,繁簡不拘,有冇不拘。宗教亦沒所謂,各人有信仰/轉軚的自由。
卻難在「錯配」。明明亡者是回教徒,後人竟以天主教儀式殮葬,嘩,世界大戰。或亡者是無神論者,後人竟大搞水陸道場法事,有「強加」的成份。
既成事實,亡者身不由己,已無話事權。弔客亦不留戀,連上一炷香的機會也沒有,鞠躬後匆匆告辭,難怪多親友早退。
所以說是「蹩扭」。於是聯想起過往的喪禮,那一場最「特別」?
朋友史賓沙,提名「鍾士元爵士」(1917至2018年):喪禮極備哀榮,香港新舊政商要人,空群而出,論卡士,當代史上最勁。
筆者則提名「狄娜」(1945至2010年),特別在爽快:中國風,沒宗教儀式,不設瞻仰遺容。她生前已安排好喪禮,一切跟隨其意願進行,並選定主題歌曲:法蘭仙納杜拉的《my way》(我的路),在喪禮上播放。
唯一沒預計到的,是專程來送別的人特多。喪禮歷時僅三十分鐘,儀式完成後,仍不斷有多國籍的人潮湧進,氣氛悲傷沉重。
究竟你想要怎樣的一個喪禮?筆者建議:与其死後任人擺佈,不如提早在生時搞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