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題目,中間已穿越一百多年。
今年的香港藝術節,其中一個驚喜,是請來「蘇州評彈」,由「上海評彈團」演出。
團員一色藍布長衫,淨色旗袍。台上一桌两椅,帶著三弦,琵琶,与摺扇。文雅飄逸,吳儂軟語,夢迥民初那些年。
正是江南「評彈」的黃金時代。北方稱「說書」/「大鼓詞」,後來進化成「相聲」;類似現今的「楝篤笑」,最考觀眾的現場反應。
當今最紅的名角,有「小瀋陽」(《一代宗師》);賈玲(《熱辣滾燙》/《你好,李煥英》)等。
古時還有「蓮花落」,走遍大江南北;手控竹板,一邊打拍子,一邊唱起來。以前沒有傳媒,老百姓要申訴,惟有用這些表演方式;可以「唱好」,亦可以「唱衰」,忠實反映民情。
來到江浙一帶,山靈水秀,「唱」起來也特別温柔。所謂「評」是評說;「彈」是簡單的樂器伴奏。題材包括:時事,社會現象,潮流變化,甚至以古諷今等等。
出現在藝術節,當然行穩陣。唱的全是興亡舊事:《杜十娘》,《楊乃武》,《啼笑因緣》;壓軸是《紅樓夢中人》,將書中的主要角色,像「金陵十二釵」等,逐位評說。
西方民間也有,稱「遊吟詩人」( bard ) 。近代轉化為民歌手,彈結他;出色者如卜戴倫,甚至可以拿諾貝爾文學獎。現代則激化成「rap」(饒舌)。
香港的民風辛辣,「揀篤笑」往往一針見血。近年收斂了,要是仍享受「重口味」,會推蔫網紅 jemdogdog 的《恐怖一粒鐘》,嬉笑怒罵講鬼古,嚇餐飽,都好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