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奇怪,通常劫後昇平,我們總以為好咯好咯,生活復常,大家可以過太平日子。
但是不。人性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:戰爭時,渴望和平;和平後,可能尚有餘下的戾氣未散,要尋找暴力宣洩。
最記得抗日戰爭,接連內戰後,中國的文化界,仍然是殺氣騰騰。
那個時代的音樂:《弓舞》,《小刀會》,《東海漁歌》等,成為香港所有武俠片的經典組曲,包括周星馳的《功夫》(2004年)。
香港偏安一角,很幸運地,躲過國內多場的政治風暴。但同時,亦生產大量曹達華/于素秋/陳寶珠/蕭芳芳的武俠電影。
1967年暴動後,暴力程度升級。那一年,胡金銓的《龍門客棧》,片末反派太監被圍攻斬首,大銀慕上飛甩人頭。
張徹的《金燕子》也不輸蝕:有場生劏鄭雷,開膛血淋淋挖心,殘忍到不得了,觀眾卻大呼過癮,成為賣点。
以上經典場面,現存的影碟及數碼紀錄,當然被「洗白」。難怪新一代小朋友觀眾,覺得「平平無奇」。
香港經歷過去五年,社會環境大變,「暴力」轉為潛沉式的「躁鬱」。連串電影沒有反抗掙扎,卻令人低沉不安。
可能因此,將情緒發洩在日常生活,成為連串悲慘的社會新聞。
最近看國內大製作《封神第一部》,籌備經年,終於在疫症後推出。原本有大量暴力場面:戰爭,斬首,挖心(比干),碎屍人肉包子(伯邑考)等等,幸好俱被淡化。
先前,張藝謀的《堅如磐石》,部份暴力場面也受批評,影片明顯經大幅度剪裁改動。不要緊,到最後,正義必勝即可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