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73《慎防「標簽化」精神病人》

剛發生鑽石山斬殺案,阿媽焗殺三女案;香港又有地鐵站斬女子;法國東南部,亦爆發刀斬公園兒童案。
看來不只香港,世界各地都有人躁火,《斬人總是揀老弱婦孺》(6月8日)。
不幸,總有例外。像舊同事的外公,年輕時捱斬;美國的校園/超市/夜店等,更多亂槍掃射,無差別殺人,那管你是男神女神。
各有各的難處。各有各的壓力。各有各的問題。
但總不能,以此為理由,跑出去通街斬人(美孚新邨有人為噪音問題,持雙刀全層拍門)。
為防範,有人建議,公開精神病患者的住址,令大家提高警覺。
但一來易引起「標簽化」的問題;二來患者衆多,平均每7個港人,便有一位,近年還有急劇上升的趨勢(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報告),防不勝防。
對於命理研究,「精神病」亦是一處敏感地帶。很多人問;但更多時候,不便明言;正是因為「防標簽化」。
紫微斗數有名句:「命好不如福德好」。這「福德」二字,正是包涵精神/情緒/嗜好等多方面,並非一般實體。
平時看不見,摸不著。亦因此,常受忽略;卻是許多斬人/自殺/抑鬱/狂躁/不良嗜好等的成因。
大家說慣了「性格決定命運」。對,「性格」很難調校: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。
但是「情緒」可以剎那間爆發,而造出非理性決定。
因此算命到「福德」部份時,應盡可能避重就輕。因為成長過程中,可以作出診治,醫療,遷移,以及愛与關心的改變。
不宜一口咬定,只看八字,即批死這個人「痴線」「弱智」「低能」「精神病」等等;從此將他/她標簽化,抹煞往後一切好轉的可能性。
說起這個問題,筆者特別難過。正如先父一早預測,家姊會自殺。廿多年後應驗,大家是否會很高興?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