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走後,有許多悼念文章,亦勾起一些評論。
其中,特別針對其武俠小說:不足以傳世,亦不足以登大雅之堂。
原因有两個。第一,他們認為武俠小說這題材,与現實生活無關,不能列入「文學」類。
這一点屬廢話,完全反映到評論者的狹隘,小器,与淺薄。
文學一定要取材自現實生活?按這定義,屈原的《楚辭》,曹植《洛神賦》;還有西方的《希臘神話》,但丁的《神曲》等;豈不是脫離生活,統統不入流?
等二点,指金庸小說「故事結構不完整」。
尤其是《天龍八部》,与《笑傲江湖》。這個說得對,這两部作品,結構鬆散,《笑傲》的結局,甚至有点反高潮,以現代標準來說,可以說是「爛尾」。
但這樣一來,反值得我們深思:為甚麼故事不完整,結構不緊密,卻仍然吸引讀者?
《天龍》喬峯的大開大合,豪氣干雲;段譽的痴;王語嫣的愚;以至阿朱的情深義重;阿紫的討厭乞人憎等等,竟似是活現眼前?
《笑傲》的令狐冲,那種瀟洒隨意( i don’t f care ),有型到呢,暫時仍未有任何演員傳神表達,卻令無數讀者傾倒。
還有東方不敗,任我行,岳不群,莫大先生呢?在這個鬆垮垮的故事中,他們竟是粒粒巨星,深入民心,各自代表不同的文化族群。
於是領悟:在文學創作的世界,寫一部小說
,最好是有完整的故事結構,以及突出的人物。
要是顧不及故事,寧願塑造好人物,賦予他們生命,令他們活起來,穿時空,跨世代。
相反,即使你的故事結構奧妙,精密又完整;但要是人物不吸引,作品亦不會受歡迎。
自古以來,两者兼得的,只有曹雪芹的《紅樓夢》。
結構爛,人物強的作品,首推《水滸傳》,還有《金瓶梅》。西方小說要做到,也不容易,珍奧絲汀的《傲慢与偏見》,出了個家傳戶曉的「mr darcy」,代表女性的理想結婚對象。
當然還有雨果的《鐘樓駝俠》,《悲慘世界》;大仲馬的《三劍俠》,《基杜山恩仇記》,小仲馬的《茶花女》;以及狄更斯的幾乎所有小說。
至於好故事,許多作家也能做到,但讀者未必欣賞。寫活一個人物,才是正經,金庸的魅力正在於此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