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69《人變畜牲,畜牲變人》

先前說「六道衆生」:許多人不懂珍惜自身,放棄做「人」,自甘淪落「畜牲道」,寧願做鷄/貓/狗/牛/馬/熊貓等等。 為甚麼不反方向,發奮,向上做「天人」?讀者 W 說得好:從來向上難,向下易;一不小心,我們就往下沉。 相反,許多「畜牲」,反而努力不懈,一心想躋身「人間道」,想變成「人」。 自古以來,這類故事多不勝數:《白蛇傳》(白蛇/青蛇);《魚美人》(錦鯉);《西遊記》(猴/豬/牛);去到《聊齋》,更發展到全書皆是,不只「畜牲」想做人,連「餓鬼」及「地獄」,也想沾染人身。 傳聞最多,普及最廣泛的,首選「狐狸精 」,尤其是在北方,統稱為「大仙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968《「白狐」九尾,「貓」有九命 》

對中國人來說,我們的傳統瑞獸,不是「熊貓」,亦不是「黑貓」;而是具有神話色彩的「白狐」,原先甚至頗正氣。 像先前,說起戰國時代,孟嘗君為巴結秦昭王,贈他白狐裘;秦王非常愛惜,稱「狐非千年不白」,穿上後四出炫耀。 現代人看,當然不可能。可是「白狐」非比尋常,大有來歷,最早見於《山海經》的《海外東經》。 傳說大禹治水後,經「涂山」(今河南洛陽嵩縣),遇「九尾白狐」。 當時的涂山人,並唱歌稱頌:「如在此成家立室,子孫昌盛。」大禹遂娶當地女子「女嬌」為妻,果然後世子孫繁𧗠。 究竟「白狐」緣何有「九尾」?後代學者考究,認為是古時部落的「圖騰」,純意象表達。正如西方人相信「貓有九命」,可能屬迷信,亦可能屬個別的特殊例子,已不可稽考。 [...]

Read More

6967《「虛雲和尚」与「白狐」》

說起「這個皮袋,無足留戀。」原是近代佛門高僧,虛雲和尚(1840至1959年,119歲),給「白狐」臨終時的開示。 「虛雲」是近代禪宗大師,精於禪功苦行,統五派,傳十弟子;重興多間廟宇,晚年駐在廣東韶關的南華寺。 九十六歲時(1936年),曹溪駐防軍的團長,帶來一頭「白狐」,請求在南華寺放生。 來歷甚奇:原是獵人在白雲山捕獲,被某甲以四十元購得,擬作補品烹調。但看牠目光灼灼,似解人意,終不忍劏殺,暫囚籠中,預備改送廣州動物園。 不久某甲犯官非,其妻扶乩,乩文判是「囚狐惡報」,並囑速往南華寺放生。 甲妻照辦,託友人團長送到;虛雲欣然接納,向狐說「三歸五戒法」,從此餵吃齋飯蔬果,在後山放養。 白狐似有靈性,對老和尚十公依戀,出入像小狗般跟從;虛雲禪坐時,牠匐伏在側,偶然逗弄他的長鬚,和尚總勸說:「你有靈性,勿頑皮。」 [...]

Read More

6966《 這個皮裘,無足留戀 》

昨日說起「白狐裘」救人一命,千金難還,天下無雙。 出自《史記》《孟嘗君列傳》,看似來頭大,門檻高;其實事件的過程,更似一部周星馳式的喜劇。 事緣「戰國四公子」之一的孟嘗君,出使秦國,贈秦昭王以「白狐裘」,他非常喜歡,穿上四出炫耀。 據《東周列國志》(不是《東周刋》)報道,當時他寵愛的「燕姫」,嘴藐藐:「此裘亦常有,何以足貴?」 秦王很有耐性解釋:「狐非千年不白」,即是說狐狸要全身純白,要起碼歷一千年;這件皮裘取狐腋下一片,補綴而成(「集腋成裘」),所以極難得珍貴。 可是秦王收此重禮之後,卻將孟嘗君囚禁,不准他返齊國,並有殺害之意。 孟嘗君心急如焚,向秦王的另一寵妃「幸姫」求救;她一開口,就是要這件「毛深二寸,其白如雪」的白狐裘。 [...]

Read More

6965《 中國的「白狐」傳說 》

既有英倫三島的「黑貓」,我們中國,也有不朽的「白狐」傳說。 去年剛逝世的台灣作家瓊瑤(1938至2024年),以《還珠格格》,《幾度夕陽紅》,《船》等作品出名;1971年,曾經寫過一部中篇小說《白狐》,列「六篇傳奇」之一。 背景是古代,小官員赴任途中,深山裏救了一隻受傷的白狐。後來上任,有白衣美女願嫁為妾,治家賢能,聰慧明敏,疑似是白狐化身為人報恩。 故事有点懸疑,似真非真。瓊瑤原本屬意找蕭芳芳(香港)飾演,卻始終未成事。 後來,中國內地真的拍了一部《白狐》(2013年),排在國慶假期黃金檔,香港好像沒上映。當時,被「搜狐」評選為「年度十大華語爛片」的第七位。 此《白狐》,卻非瓊瑤的《白狐》,由當時三十二歲的鍾欣桐(阿嬌)飾演;其實是改編自《聊齋誌異》的《小翠》。 [...]

Read More